中國博物館協會啟動《中國大百科全書》博物館學科編纂工作 (2016年6月20日)
中國博物館協會啟動《中國大百科全書》博物館學科編纂工作 發布時間:2016-06-20 作者:顧婷 本報記者 張俊梅 本報訊 6月14日,中國博物館協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在京召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博物館學科第一次編委會會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執行總編楊牧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杭,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段勇,中國博物館協會各副理事長,博物館界相關領導、專家、教授近4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宋新潮代表協會致辭。他指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是國務院持續支持的國家級大型出版項目,是數字化時代的新型百科全書,是基於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進行知識生產、分發和傳播的國家大型公共知識服務平台,也是新形勢下構建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提升國家整體文化形像、反映當代科學知識水平的重大基礎性出版工程,對把握國家話語權、提升科技文化軟實力、准確普及學科知識都有重要意義。為此,經協會第六屆五次理事長會議研究決定,中國博物館協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博物館學科的相關內容,編撰辦公室設在湖南省博物館博物館學研究所,由宋新潮擔任主編,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湖南省博物館名譽館長陳建明擔任副主編。此次編委會會議的召開意味著此項工作的全面啟動,宋新潮要求有關人員積極參與工作,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相關體例和要求完成編纂工作,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國博物館的發展現狀。 楊牧之對《中國大百科全書》及第三版的總體設計進行了介紹。楊牧之指出,做好百科第三版網絡版應堅持創新,使第三版網絡版具備內容豐富、實時更新、多維呈現、互動協同的特點,從而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編撰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權威准確的高水平數字化網絡百科全書。劉杭對《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工作的總體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同時對學科編撰工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將學科編撰的一切工作都納於編委會的統一管理下;二是全體撰、審稿人員應在工作中遵守百科體例、執行編撰流程;三是堅持“請最合適的人寫最合適的條目”的原則。 會議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助理、第三版內容中心主任蔣麗君介紹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框架設計、設條原則及體例。參會人員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確定了學科整體框架、內容和邊界,確定了十六個分支學科的設置;核定了各分支的核心內容與邊緣內容,對分支間交叉內容達成解決方案;並根據第三版總體設條原則初步制定博物館學科的選條原則,預估了條目數量,並對各分支條目進行初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