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BINI MAYA DEVI TEMPLE

藍毘尼摩耶夫人廟

智慧善行傳播人生藝術 (2004年7月29日)

智慧善行傳播人生藝術 -- 記香港亞農基金名譽主席郭兆明博士

農民日報, 2004年7月29日 文/圖:本報記者 程天賜

一位香港朋友,十數年如一日關心祖國「三農」事業的發展,他的身影頻頻出現在最偏僻貧困的鄉鎮村落,長期支持「萬村書庫」工程建設和城鄉兒童手拉手交朋友活動,並為每年一屆的全國農民讀書徵文活動頒獎,鼓勵農民學文化學技能。

他用自己演講的收入在農業大學設立清貧助學金、獎學金,幫助繼續學習有困難的農家學子,希望他們將來能帶領鄉親脫離貧困。他做了大量善事,從不希望報道羅列,但他卻有意要啓發人們生存的方法,傳授生活的藝術,認為這比送多少錢物都更有意義。

他稱自己是農的傳人,有一顆農的心……他就是香港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名譽主席郭兆明博士。

(一)

我認識郭博士有十年了,對他的人品、逸事早有所聞。郭先生是佛學博士,但他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他是把佛學看成是釋迦牟尼開創的一種文化來研究的。郭先生是一位大富翁,但他每次從香港到北京參加捐資巨萬的儀式,來去都是參加旅行團,住宿也是隨旅行團在普通旅館裏,在內地考察,他拒絕盛宴招待,堅持自己付飯錢。有一次,在他捐資的儀式上,有一個小官坐了奔馳汽車來參加。郭兆明就很不高興,當場就說:「我們捐資也並不是錢太多,而是節省下來的費用,不是拿來讓別人浪費的。」郭先生特別重視農業、農村、農民。他說:「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而實際是『農的傳人』。穩住農業,國家便能安定,才能計劃其他。」為促進農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他把自己在港一幅四萬平方尺私家地皮發展的收益,作為「亞洲農業研究發展」的長期基金,希望研究會為農民提供重新構造文明農村生活的方案。

這一切都增加了我對郭先生的尊重。但以往每次見面都很倉促,且多在公共場合,未便作深入的訪談。印象中,郭先生內斂低調,話語不多,常着一身樸素得體的休閑服,不高的個子,卻在人群中自有一種安雅的風度。需要講話的場合,他不拿講稿,即興發言,濃重的粵語口音使他的話在許多人聽來像天書,但若有緣份聽進去了,你會發現他用完全不同於公文套路的語言講的是智慧、人生觀和教人助人為樂的道理。

去年,我陪郭先生和他的朋友李世宏先生一行到美猴王孫悟空的老家江蘇連雲港幾所農村學校贈送圖書。贈書儀式上,郭先生身教與言教並用,演講前先做一項體能表演。為了使後排同學也能看得到,他搬來一張桌子,自已躍上桌面盤腿打坐,用雙手的三個指頭將身體撐離桌面,支持數分鐘之久,贏得現場熱烈掌聲。郭先生對同學們說,我已經六十歲了,還保持着年輕人的體,希望大家不僅要努力學習,還要鍛煉身體,將來投效國家。

郭先生的教育理念很特別,有一次,他資助北京電視台「七色光」節目舉辦小學生電視作文大賽,在他的建議下,獎品奬給得獎學生的父母和師長。目的是使孩子從小懂得感恩,知道自己的成績是由教師和父母共同管教下得來的。

(二)

今年六月,我和郭先生再次見面,是在四川廣安華崟山上參加全國「萬村書庫」工程理論研討會。晚間無事,相約長談。我對郭先生的學問、事業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特別是他講到人要精研一兩項生存的技能,掌握生活的藝術,把許多果擾人生的複雜問題,寥寥數語,點破迷津,足見其智慧修養上的造詢之深。

郭先生非常關心「萬村書庫」在農村的真實效用。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學到生存的辦法。「有方法、有技能,人就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就能發展,就不會做犯法的事。比如種菜、打球、唱歌、教人打太極拳等等,只要精通一門技術就是生存的辦法;懂得理髮也可以生存;有人不適合唸書,煮東西賣也能生存。全民學習技能,人人都有生存的辦法,國家就富強、穩定了。」

郭先生是有體會講這番話的。他的先人是水上的船民。他出生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香港還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戰爭離亂,大家腦海中只有生存二字。郭先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只上了六年學,就跟人學藝,成為一名車房技師。不僅修理汽車,也修理開山機、挖土機等重型機械。憑着精湛的技術和對巿場的了解,郭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日本買人家舊機械回來翻新再賣,淘得第一桶金。後來搞房地產,投資金融,事業節節攀升。「當初我若不會修機械,也就不知道做機械的生意。所以,不管做哪一行,有技術、有能力是成功的基礎,否則,只能空想,徒勞。」郭先生語重心長地說。

我進而問他當初如何打拼的故事。孰料,郭先生平靜地說:「打拼沒有用。關鍵是把技能用好,工作出色,人家就會給你舞台。」他告誡年輕人要用人品和能力爭取老闆留你、賞識你。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學習,提高能力;對人、對公司要有忠心。如今許多大老闆苦於找不到忠心的人托付事業。不欺騙朋友,朋友多了,支持你的人就多了。

「那您肯定也遇到過困難吧?」我偏尋根究底。郭先生說:「有能力就沒有困難。所謂果難,只是缺乏機緣,不具備天時地利。暫時困難,可以等一等再做。『等一下再來』,這也是生活的藝術。」

參透人海浮沉的郭先生,最看重隨緣二字。

(三)

話題自然轉到生活的藝術。郭先生談興極濃。1995年秋,為了給亞農基金籌款,支持內地扶貧事業,他在香港伊麗莎伯體育館做公開演講,題目就是「智慧生活的啓示」,講如何懂得生活,過有智慧的人生。結果大受歡迎,兩個小時的講座,門票賣了六百萬港幣。郭先生說,現代人都很忙,工作壓力大,一般只看眼前,不看長遠,思維很窄。談一點生活的藝術,對大家心態調整有好處。

郭先生認為,現代人的一大迷失是虛榮和好面子,事事強出頭,太注重人我之分,結果活得很累。放下面子,謙虛處世,平等待人,努力工作但心境放下,懂得自己跟自己交朋友,不隨波逐流,就能活得輕鬆、快樂。

郭先生是把世界看作一個大舞台,自己在上面扮演一個角色,所以有一顆平常心。郭先生又把人和宇宙看成是一體的,認為宇宙中所有存在的東西應視作自己的東西來運用。一旦能把個人的執着放下,宇宙即你時,無論你去到任何地方都是開心的,感覺上,整個世界便屬於你的。郭先生更以自己以往做房地產生意為例,也是把人家的錢暫且看成是自己的,能借來的便可以用。當我們自己力量不足時,就要借助別人的力量,雖然利益分薄了,但過程和做出來的效果跟獨資無異。

近年來,郭先生做了大量公益、扶貧事業,也是運用這個方法,不光自己慷慨解囊,身體力行,還善於借力,聯合社會力量一起做。共同的事業,使他和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主任徐惟誠,香港滙豐銀行副總經理劉智傑先生等都成為好朋友。

「我們只追求事情的效果,無需要會是否由自己或別人去宗成。不要怕別人分薄自己的功勞。」這是郭先生的慧言。有這樣超越人我、包容宇宙的心懷,所以郭先生可以自信地說:「社會上,有錢而且錢比我多的人很多,但他們沒有我過得舒服。我遊歷了一百多個國家,去北極看過聖誔老人……因為我有時間。許多人不會管理時間,事必躬親,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忙得連花錢的機會都沒有,錢又有甚麼用呢?有的富豪很辛苦,花一千萬去追一個明星回來,結果幾天就吵架分手了。有的人愛炫耀,吃喝玩樂都要舖張排場,不僅浪費,對身體也無益。我不存很多錢,投資賺回錢,大部份都捐給社會。我是錢來錢往。」

這種不為錢財所役、不執迷功利、樂善好施的超然心態,反而使郭先生的人生、事業與世界達成良性的互動,達至更高遠的境界。

(四)

如今,郭先生在許多國家都有投資業務,但他每天平均只工作兩個小時,其它時間用來讀書、養心、觀察、遊歷,汲取不同的優秀文化。郭先生坦陳,自己吸收融合了四種方法:工作方法是美國的,講究科學管理、精密分析;過程的精神是用英國的,穩重、保守,做了不說;目標用法國的,追求盡善盡美,優雅柔和,不造假不騙人,把心思完全用在正面;心態取印度文化,平衡內斂,鐵包金,樸素自然。

當然,郭先生骨子裏浸潤的還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他最想回報的也是腳下這片土地。他說,人降生到世界,就要受父母、師長和社會和方面的恩惠,吃一口進去,也要有一口出來回報社會,這樣才平衡。人到世界上是來尋找快樂的,不是來找氣受的。要做讓自己和別人快樂的事。幫助別人,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一定指錢。開汽車也是,傳授技能也是,說一句溫暖的話也是。

他很欣賞自己夫人說的話:「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一種福氣。」

跟郭先生聊天,總覺得世界很大,人心很美!

(剪報)

智慧善行傳播人生藝術 (剪報)

【七色光】跟北京電視台合作主辦兆明杯作文大賽 (1995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