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BINI MAYA DEVI TEMPLE

藍毘尼摩耶夫人廟

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022-08-11)

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李德成
2022年08月11日08:11   來源:人民網 ── 人民日報

  宗教與所處社會相適應,是世界各宗教生存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國宗教健康傳承的必然要求。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要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充實時代內涵。中國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既有本土宗教道教,也有中國化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這些中國的宗教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在保持基本教義義理的條件下,始終與我國社會相適應,適應我國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從其經典文獻中精煉、篩選出本宗教思想的精神與內核,與中華文化相融合,形成適應我國國情的宗教觀念和思想、宗教感情或體驗、宗教行為或活動、宗教組織和制度,堅持符合我國社會生活的傳播方式、修持方式、禮儀規范和宗教藝術等,並深入到信教群眾的生活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宗教。特別是在當代,中國宗教始終堅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已成為我國宗教傳承弘揚的根本方向。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問題認識上的深化和理論發展。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政治上講我國宗教不再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利用的工具,而成為信教群眾自辦的事業。宗教界的愛國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為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創造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礎,中國宗教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道路。
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眾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需要以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為基本政策,以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為根本保障,以加強宗教團體自身建設為主要途徑,以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為發展方向,切實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宗教是一種歷史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將長期存在。在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和宗教實際出發,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並不要求宗教信徒放棄有神論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們在政治上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同時,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的宗教制度和教條,利用宗教教義、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我國信教群眾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為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創造了條件,提供了遵循。
當前,我國有信教公民近2億,宗教教職人員38萬餘人。佛教和道教信徒眾多,人數難以精確統計,佛教教職人員約22.2萬人,道教教職人員4萬餘人。10個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總人口2000多萬人,伊斯蘭教教職人員5.7萬餘人。天主教信徒約600萬人,宗教教職人員約0.8萬人。基督教信徒3800多萬人,宗教教職人員約5.7萬人。目前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4萬處。佛教寺院約3.35萬座,其中漢傳佛教2.8萬餘座,藏傳佛教3800餘座,南傳佛教1700餘座。道教宮觀9000餘座。伊斯蘭教清真寺3.5萬餘處。天主教教區98個,教堂和活動堂點6000餘處。基督教教堂和聚會點約6萬處。
當前各種宗教教職人員可以自由地學習宗教知識,講經傳教,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信教群眾可在宗教活動場所內以及按照宗教習慣在自己家裡進行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如禮拜、封齋、拜佛、祈禱、講經、講道、誦經、燒香、彌撒、受洗、受戒、終傅、追思、過宗教節日等。藏傳佛教寺廟學經、辯經、受戒、灌頂、修行等傳統宗教活動和寺廟學經考核晉升學位活動正常進行,每逢重大宗教節日都循例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穆斯林在飲食、衣飾、年節、婚姻、喪葬等方面的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
上述情況充分展現了我國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實圖景,切實彰顯了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強大力量。
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提高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由之路。國家保護正常宗教活動,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但不干涉宗教內部事務。2017年修訂公布的《宗教事務條例》,強化了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界合法權益的保障,依法規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行為,增加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使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宗教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應該是調動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的過程。要辯証地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當前,按照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原則和要求,中國宗教界積極弘揚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境界,克服和糾正自身思想上的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宗教觀,興利除弊,繼往開來,對教義教規做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保証自身的健康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建設做出貢獻。中國佛教界和道教界開展的講經交流活動,天主教界推進民主辦教,基督教界倡導開展神學思想建設,伊斯蘭教界開展解經工作,藏傳佛教界也在積極開展教義闡釋活動,都努力挖掘和弘揚宗教教義、宗教道德和宗教文化中有利於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和健康文明的內容。
始終堅持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必須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提出“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明確要求,對於做好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更好組織和引導信教群眾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持中國化方向,中國宗教就必須在政治上自覺認同、文化上自覺融合、社會上自覺適應,與社會發展同步、與時代進步同頻,成為社會建設的和諧因素和國家建設的積極力量。在中國歷史上,各宗教不斷提升中國化水平,很少出現以宗教為背景的沖突和對抗,宗教信仰自由獲得尊重。各宗教繼承和發揚長期以來中國化、本土化的傳統,主動適應社會,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和諧包容的優良傳統,自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履行社會責任。在當代,不同宗教相互尊重、相互學習,開展對話交流,開創了“五教同光,共致和諧”的新境界。
當前,中國宗教界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實際行動推進自身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始終堅持愛國進步、服務社會的正確方向。中國宗教界這些行動,不僅體現在長期從事公益慈善、扶危濟困等方面,而且表現在當國家遭受災害、群眾需要救助之時急國家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積極投入到抗災救災之中,得到了廣大信教群眾的擁護,為始終堅持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供了有力的注解,中國宗教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展現在世界面前。

(作者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1日 15 版)
來源: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2/0811/c64387-32499858.html

(責編:彭靜、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