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MBINI MAYA DEVI TEMPLE

藍毘尼摩耶夫人廟

那個給父親砸碎的書包 (1996-04-18)

那個給父親砸碎的書包

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主席郭兆明
香港商報, 1996年4月18日

不過是多做了十分鐘的功課。也只是遲了十分鐘到街上開檔擺賣。卻因為這十分鐘,郭兆明所有的書簿連同書包,都給父親剪個稀爛。好短的十分鐘,卻是郭兆明一生中最感觸的時刻!

四十年代,生活艱難,人人都勒緊肚皮過日子,滿嘴安逸溫飽的,只是社會上一小撮人的專利。

沒有辛苦卻餘感觸

既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樣,就沒得比較。昔日街童的日子,在郭兆明的回憶裏,完全不存在辛苦的元素。生活就是生活,沒所謂的悽楚。

「每個人皆有其個人的運行軌跡,過去的歲月只是我人生軌跡的一部分而已。」

各人繞着自己的軌跡運行,一如天際的星宿互不相干。只要那人所走的路沒有危害社會,旁人就沒有權利去干擾他的路軌。

「中國山區的同胞生活並不苦,香港住籠屋的人亦沒有投訴生活苦,你卻硬說他們苦。人總有惰性,(籠屋的居民)早已習慣(住籠屋)的生活,你叫他住酒店反而會病呢!」

「不要用你的標準角度來看這個世界,你會痛苦的。」

過去沒有留下酸澀的味道,卻教郭兆明滿懷感觸。

為人父母的,總希望子女努力讀書,年幼時的郭兆明也是這樣想。他萬萬料不到,自己花多一點點時間在書本上,竟換來父親的憤怒,撕毀他的書簿。

「假如我是孤兒的話,我只會認命,還可以幻想父母如何疼錫我;孤兒是不會感觸的。我感觸,是因為我有父母,我要面對(這個事實)。比較之下,自覺比孤兒還要悽慘!」

逆境成長昇華自己

童年往事不再是理所當然的東西,郭兆明看見的,只有被歪曲的常理,容不下半絲幻想。年輕時的郭兆明,亦因此變得冷酷和憤世嫉俗。

直至他學佛,一切才改變過來。「只要運用智慧觀察,便發現世間的衝擊原來是自我成長的借力。做生意有敵人,令我更精益求精;工作上有對手,更加鞭策自己不要輸。」

「現在看來,(過去的經歷)助我成長。好好利用逆境的力量去刺激自己,昇華自己,就是佛學裏所謂的『轉煩惱為菩提』。」

郭兆明一再強調,他學習的不同於一般的佛學,而是釋迦牟尼的原始學說,是做人處世的智慧,並不是宗教。

「我屬於無神論者,既無宗教信仰,亦無政治立場。我不會研究釋迦牟尼的學說,因為世人根本沒能力超越他。我只是依循他的指南去幹。」

佛學賦予郭兆明的,是生活上的指引。「人無能力改變宇宙的運作,但應該有能力找到自己覺得舒服,又能配合宇宙運行的立足點。我想我是找到了。」

恰當配合宇宙運行

他做生意,宣揚佛學,參與公益善舉。挾着多個身份,都是他跟世界配合的模式,雖然稱不上是最完美的配合,但他認為比其他人的那套來得恰當。

當別人嚷着一日廿四小時都不夠用的當兒,郭兆明每天卻只工作兩小時。所謂的工作,包括他的生意及在社會上與人有關的事。餘下的時間,他全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看書、或運動、或作學術研究、或到馬場跑一轉。

「別人時間不夠用,就是因為做錯事:觀察力不夠,投資錯誤,被朋友連累,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與己無關的事情上去;人越忙就越不濟事。」

「佛學提供的訓練,教我懂得調動宇宙中的人力資源,(令)我做每件事都是正確的。假如還有其他方法,令我連這兩小時也不用花,而又能達致如此多的成果的話,我會去學,但我仍然未找到。」

世間一切簡單直接

不在無謂的事情上糾纏,是郭兆明比一般人「多」時間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世間事本來就是簡單直接的。

做房地產生意,他純粹投資,不跟風炒樓。「房地產不怕時間的衝擊,樓巿再怎樣跌,租金也沒減過。炒樓的話,賣掉以後又要再買回來,甚麼律師費、釐印費就先花掉你一筆金錢,到頭來(可能)惹上一身債,白幹一場。」

連政治這個複雜的課題,在郭兆明眼中,問題的癥結都是再顯淺不過。

(未完……)


那個給父親砸碎的書包(剪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